新闻中心
南方日报:新加坡究竟把什么搬来了广州?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5-12-22

        21日,第17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以下简称“留交会”)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开幕式上举行了中新广州知识城软件转移卓越中心、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两个项目揭牌及合作协议交换仪式。

        今年10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南大”)在广州知识城内设立了首个海外高端培训中心——中新知识城软件转移卓越中心(CREST,以下简称“卓越中心”)。随后,11月7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见证下,于中新广州知识城设立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合作协议在新加坡签署。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在地区内纷纷出现,硅谷客观上成为了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而位于日本东京东北的筑波科学城,也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实践证明,知识经济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迈向知识密集为主的新型经济转型路上,广州能否实现“成功一跳”?毫无疑问,中新广州知识城将成为广州加快建设国际创新枢纽的重大平台。而卓越中心和研究院的落地,新加坡又将给广州带来哪些创新项目和创新资源?而广州又将如何借力该平台,快速融入国际创新生态圈。

        对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董连萧思,校务总监兼副校长、教授蓝钦杨,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敏等多位项目的参与者,接受南方日报的独家专访。他们憧憬着,迷你版“新加坡”在广州落地开花。 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勤 朱伟良

        新加坡技术与珠三角产业“联姻”

        如果说1994年成立的新中苏州工业园区,是以中国向新加坡的单向学习为主的话,天津生态城、新中广州知识城则更多地体现为双向互动和交流。

        “中国企业的丰富实践经验也相当值得新加坡企业学习,项目将会成为新中两国政策与学术研究、深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政策沟通的桥梁。”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说:“中心项目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交流;不单纯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是教学相长和取长补短。”

        “研究院建设初期将在新一代电动车、智能城市交通系统、营养与食品科学、大型公共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生物医学材料和医疗器械五大领域开展科技研发与协同创新。”南洋理工大学校务总监兼副校长(研究)蓝钦扬教授透露,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将是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营管理模式,即产业、学校与科研机构的相互配合,他强调,在产学研结合的研究上,南洋理工大学有着与国际大企业之间进行紧密合作的经验,包括与劳斯莱斯、宝马等企业的合作。未来,研究院还将引入以色列理工大学,希伯来大学,以及欧洲和亚洲其他大学形成2+X的国际多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据悉,联合研究院明年完成入驻,将以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呈现科技转化的成果。推动广州市和广东省技术进步,研究院将获得约2亿人民币(约4400万新元)的首期建设科研经费,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2万平方米的办公及科研场所。

        据了解,南大理工学科科研实力雄厚,世界排名第13。其擅长的理工科、国际问题研究、公共政策等智慧都是中国发展亟需的资源。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曾少华教授介绍,新加坡是一个小国,资源贫乏,政府与市民的忧患意识极强。新加坡对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完善的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整合,并非只是环境。“广州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公共交通需要改良。像新加坡实行拥车证,建立了电子收费系统,收费是按照时段、拥堵程度来收。通过电子收费系统有效控制堵车的问题,同时也保证车辆高效运转。”

        作为研究院的参与方之一,在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敏看来,新加坡的技术与项目要进入广州,也需要一个“本土化”的熟悉过程。而华南理工大学就扮演着更多承接的作用,把新加坡的技术优势与珠三角的支柱产业进行对接。用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科与工程技术方面的优势积极支撑引领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广州发力知识经济的“催化器”

        在朱敏看来,广东需要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更要有效利用产学研的开发模式吸引高端研发产业和高端人才的有机结合。

        刘宏介绍,一直以来,南大为中国各级政府和企业举办各种形式的长短期学历和非学历方面的培训项目,在落实中新两国人才培养的政府合作协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1400多名中国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才及高校学者获得了南大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的硕士学位,有近15000余名政府官员、企业家在南大受过短期培训。南大在中国已经形成很好的品牌。

        但刘宏也坦言,许多来新加坡考察学习的中国官员和企业家认为,新加坡的经验和做法很难在中国全盘推行。跨国政策转移和学习往往面临很大的挑战与障碍,包括体制和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新软件转移卓越中心将被打造成为一座知识桥梁,将新加坡的宝贵社会及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与广州,乃至中国本地实情很好的结合起来。

        因此,南大将在社会治理、经济结构、产业政策、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才战略等多方面领域向广州知识城输出短期高端培训课程。“卓越中心就是面向高层政府官员、科技人员和高校管理人员三大高端培训领域,结合新加坡和中国优势,提供智力支撑。”刘宏告诉记者,卓越中心的培训课程,融入了许多中国特色元素。让更多广州的管理人员可以更便捷地学习新加坡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与成果。同时也通过中新广州知识城这个国际平台,让想要到中国生活、学习、工作的人们快速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面貌。

        据介绍,当前卓越中心正在将境外的培训引入到广州。同时,卓越中心也已经开始和广东省、广州市以及省外其他政府部门和企业展开联系,第一期培训很快就将展开。国内多家机构也已经表明合作意向,未来可以在中新知识城直接开展高端培训项目,为学员提供了崭新的知识转移渠道。

        “将这些培训项目放在中新知识城不仅是新加坡的项目,而是中新结合的项目。某种意义讲,中新广州知识城是两国政府、企业、高校合作的结晶。”刘宏表示。

        为广州走向世界引路

        在连萧思看来,两个合作项目选址广州,看重的是广州的创新资源集聚。近几年来,广州加大力度支持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的发展。同时,广州聚集了很多知名高校,高端人才非常集中。毗邻港澳的优势,让广州包容、开放的城市“味道”,也成为海外人才回国的首选地之一。此外,广州正很有系统的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一方面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一方面在创业创新政策的扶持上和科技经费的投入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听说在广州创业,从项目成立到最后公司上市,获得的资金支持将达1亿元。”

        研究院和卓越中心在助推广州走向国际化道路中,扮演着“向导”的角色。“广州市领导到新加坡考察时,特别来跟我聊,如何吸引海外人才。”刘宏透露,随着广州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加大以及国际创新枢纽的启动,国际化人才对广州十分重要,从此次留交会的规模与质量可见一斑。“其实,国际化人才对哪里都重要。南大的教授超过一半以上都来自新加坡以外的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建议政府与市场的力量相结合,不仅注重人才引进,还应该注重人才管理。”

        在“双创”热潮下,广州密集的高校应如何发挥在珠三角的“智囊”作用是朱敏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相比北京、上海,落地广州的研发中心相对偏少,联合研究院与卓越中心在科技协同与创新方面有突破,将搭建一个高端的产学研平台,弥补这一短板。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075076号
版权所有 ©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