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黄埔实施人才特区建设工程 建设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 构筑创新枢纽

中国共产党广州市黄埔区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摘编

 来源:创业导报      发布时间:2015-08-18

 

黄埔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
六大优势蓄力腾飞

  报告指出,随着黄埔区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正积蓄起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巨大优势。
  1 海丝起点的区位优势 黄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千年古港作为黄埔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奠定了以港兴城、港城互动的空间格局,在广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黄埔拥有知识城、临港经济区、科学城、生物岛等重大发展平台,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广州优化提升“一江三带”布局中将有更大作为。
  2 经济发展的规模优势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黄埔经济总量大、结构优、质量好、效益高。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750亿元,居全市前列;工业总产值近7000亿元,约占全市40%;税收收入超过650亿元,居全市各区第一。较强的经济实力,较大的经济总量,为全市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3 集群发展的产业优势 黄埔有1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园区,形成了电子、汽车、化工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食品饮料、金属制造、生物健康四大500亿级产业集群,集聚了34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135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63家上市企业,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平板显示、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六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4 人才引领的创新优势 黄埔有高新技术企业443家、占全市1/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1/2。自主培养的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占全市2/3,广东省创新团队12个、市区领军人才119名,吸引30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和一批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建成340多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加速器集群,构建了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广州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主引擎。
  5 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 黄埔既有行政区与经济功能区统筹兼顾、协同发展的体制优势,又有经济功能区政策叠加、功能互补的优势,培育了“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创业精神,培养了一支熟悉国际惯例、懂得国际规则的人才队伍,建立了精简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营造了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6 人文生态的环境优势 黄埔北有青山连绵,南有黄金岸线,滨江资源丰富,全区森林覆盖率43%,有77条河涌、42个公园,城市更新改造潜力大,具备建设宜业宜居新城区的优越条件。文化底蕴深厚,有南海神庙、黄埔军校、玉岩书院、华峰寺等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形成了宝贵的文化品牌和精神财富。

 

 

黄埔明确未来五年奋斗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超5000亿   工业总产值超1万亿

 

 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效果图

 

  报告明确了黄埔区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财税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突破,发明专利授权数实现倍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市前列,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成国际化生态型创新城区。
  ——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效率效益为中心,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广州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区域产业向高端、高产、高效、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促进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建设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 坚持面向世界,更加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抢占广州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格局的制高点。全面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区域创新枢纽。以交通互联、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为重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国际化、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建设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 优化空间格局、功能布局,以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功能完善,以城市功能提升促进产业集聚,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体系相适应、生活品质与生产水平相匹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
  ——建设民生和谐幸福领航区 坚持强区与富民有机统一,根据民生需求的不同特点,统筹解决群众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公共交通等问题,整体提升全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让广大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建设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 强化改革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抓住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核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精简高效管理体制,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加强城乡统筹、社会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在重点领域改革上取得突破,形成制度层面的优势和竞争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打造创新经济发展新高地
五大举措力促提质增效升级

 

 中新广州知识城——知识之门

 

  报告指出,产业是黄埔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优势和命脉所在。必须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打造产业发展“双引擎”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构建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引擎,鼓励高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修造、食品饮料等传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保持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打造新引擎,聚焦高端制造、“互联网+”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培育引进一批驱动力强、效益好、质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平板显示、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六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抢占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竞争高地。坚持“双轮驱动”,顺应工业4.0新趋势,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建设特色优势突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我区产业基础雄厚、商贸流通发达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高端服务业,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坚持引进与重点培育并举,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总部资源,进一步提升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打造“一江三带”核心节点

      促进西区、东区、永和、云埔工业区转型升级,加快长岭居开发建设,集中力量建设知识城、临港经济区、科学城、生物岛,培育知识经济产业集聚带。
  推动知识城全面快速发展。深化中新合作,坚持全方位、前瞻性合作原则,重点推进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产业招商、金融创新、社会治理、社区建设等领域合作。坚持高端化发展,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抓手,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智慧产业,着力实施地铁、交通路网、安置区、产业配套、公共服务、水利及景观六大基础设施工程,打造未来城市的样板区。以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为带动,大力引进发展文化创意、检验检测、生命健康、科教服务等知识经济,打造世界级知识经济新标杆。
  推动临港经济区跨越提升。强化龙头带动,整体谋划珠江黄金岸线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港务信息、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临港产业。强化功能提升,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流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齐头并进,建设一批商业旺区、建筑精品和城市地标。用5年时间完成鱼珠核心区改造,建成保利鱼珠港、华南国际港航服务中心、状元谷跨境电商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把临港经济区建设成为珠江上的一颗明珠。
  推动科学城优化升级。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完善商贸、居住、文化等生活配套设施,构建快捷便利交通体系,建设宜业宜居创新社区。提升高端要素集聚能力,突出创新创业元素,活跃创新创业氛围,发展壮大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加速高新技术产业、新型研发机构、高端人才集聚。到2020年,引进培育创新型企业500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6000亿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总部集聚区,把科学城建设成为珠三角创新高地、世界级研发中心。
  推动生物岛开发见成效。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完成国际酒店、国际创新中心、企业总部社区、科学家公寓建设,形成完善的商贸、交通、餐饮等配套设施。壮大生物产业规模,建好国家“千人计划”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示范园,用好中以生物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做强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等产业发展平台。到2020年,新引进国际国内生物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大型生物企业和研发机构20个,新培育引进高质量生物技术、生物能源研发和产业化项目200个,着力把生物岛建设成为创新之岛、活力之岛,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健康医疗产业技术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构筑创新枢纽


       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广州高新区、知识城为核心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孵化加速载体工程,大力发展众创空间,鼓励科技型企业自建孵化器,构建以创业投资为核心的第三代孵化载体,完善“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孵化链条。到2020年,建成孵化器5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5000家。实施金苗企业、瞪羚企业培育工程,把更多创新的苗子培养成为“参天大树”。到202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6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上市企业达到200家。
  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鼓励企业创办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清华粤港澳研究院等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大投入、大产出。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市场,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共担和补偿机制,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建设科技金融核心功能区。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实施人才特区建设工程,建立契合企业需求、高效对接市场的人才引进与开发机制,建设广州国际人才城、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5年新增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0名,新吸引海外创新创业人才3000名。

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力度


       坚持多元化、专业化、精准化招商,推动招商思路、招商机制、招商方式与时俱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实施多元化招商,引资与引技引智并重,引进内资与外资并重,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专职负责与辅助力量相结合,统一组织与专业分工相结合,构建大招商格局。实施专业化招商,促进招商主体、招商人员专业化,招商机构围绕产业领域招商,招商部门结合业务职能招商,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面临的政策、市场、资金、用地等难题。实施精准化招商,开展面向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等大项目招商,抓好新业态和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的对口招商,抓好高层次人才的靶向招商,大力引进央企总部、研发、销售等高端环节。到2020年,新引进100个总部项目、100个重大项目、100个高层次领军人才项目,使黄埔成为万商云集、名企汇聚的活力之区。


促进城市整体功能提升


       坚持规划引领,高水平编制和实施“十三五”规划,整合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产业链条对接、服务功能互补、发展资源共享,编好黄埔发展“一张图”。统筹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依托滨江岸线和山水轴线,以行政中心区配套完善和临港经济区功能升级为带动,有机整合各功能组团,形成空间格局、功能布局“一盘棋”。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围绕对接中心区、打通大动脉、联系各组团,构建“八纵八横” 主干路网,实施一批道路改造,建设新型有轨电车线路,构建立体式多层次交通网络。贯通临江大道、花莞高速等外围道路,推动穗莞深城际铁路建设,强化对外交通联系。建成开通地铁6号线二期、13号线、知识城线、21号线,开工建设地铁7号线二期、5号线东延段、6号线三期、19号线,同步推进地铁网络、快速公交系统延长接驳,保障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全面完成疏港道路建设,实现生产生活交通分流。

 

 

构建六个新机制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报告指出,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开放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必须继续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当好试验田。
  构建区域融合发展新机制。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发挥开发区引领带动作用和黄埔区支撑保障作用。强化开发区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机制优势,创新用人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特殊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园区开发和管理方式。强化行政区整合资源、服务全域、整体运行效能,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全面履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责。建立和落实功能区与行政区之间决策协调、执法协作、工作协同等机制,促进机构职能对接、干部人员交流,实现决策更科学、执行更高效、发展更融合。
  构建投资贸易便利化新机制。推动投资便利化,探索境外投资备案代替审批制,加快健康医疗、融资租赁、教育培训等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促进口岸管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动,全面推广先照后证、多证合一,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推动贸易便利化,用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政策,积极开展入境再利用产业检验检疫园区、进口货物预检验试点,扩大“区港联动”范围,实现“一关通”。推动行政监管便利化,深化“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省级改革试点,建立信任审批绿色清单、监管清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更多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配套、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国资监管机制,推动区属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机制。推动政策创新,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积极参与广东—东盟服务贸易示范区建设,强化我区作为广东与东盟合作的战略枢纽作用。深化拓展中新、中欧、中以合作,加快建设中欧合作创新园、岭南创业创新科教园、中欧产业发展中心、中以高技术合作示范区。创新“走出去”方式,加快从市场开拓向利用全球资源转型,鼓励企业境外上市,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带动技术、设备和服务输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
  构建集约节约发展新机制。以“改造、盘活、腾转、拓展”为主要路径,推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加快已批项目改造进度,加大在批项目工作合力,强化意向项目改造引导,实现点面结合、成片开发。采用多种形式盘活集体留用地,形成合理开发、有效运营的利益共同体,确保产业持续发展、居民长期受益。激励西区、永和、黄埔东路沿线工业区等区域的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保税区闲置土地清理、功能整合。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开发利用地铁沿线地上、地下空间。走出去合作办园,建设广清、广梅产业园。
  构建城市管理新机制。以干净整洁、平安有序为目标,优化城市环境。发挥街镇主体和部门联动作用,健全考评、激励、问责一体化城市管理机制,构建精细化管理全覆盖的大城管体系。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高水平维护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环卫保洁覆盖率,依法严厉查处违法建设。实施珠江黄金岸线产业转型、功能重塑,构建连续的沿江公共开放空间,打造精品江岸,实现滨江地带从传统港口形态向现代都市景观转变。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落实绿色化发展战略,树立绿水青山的生态标杆,实施“森林进城区、公园到社区”,打造长洲岛、天鹿湖等生态文化景观,有序有效整治流沙河、永和河、珠江涌等一批河涌。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强化农村和转制社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强化生态红线管理,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等机制,强化雾霾、粉尘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从规划用地、项目引进上严把准入关,强化企业环保主体责任,严密防控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奖优罚劣的生态补偿机制。

 

 

为民务实推进五大举措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香雪公园“十里梅林”迎客(资料图片)

 

  报告指出,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大力建设法治黄埔,强化对全区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党内法规制度,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完善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方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强化《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广州市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贯彻落实。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决策程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执法监督和过错责任追究。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深化司法公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落实普法责任制,建设法治示范街镇,构建覆盖全区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2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一体化。优化“学有所教”成效,创新办学思路,整合扩充公办教育资源,探索形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基础教育国际化创新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加快缩小城乡、片区、校际间教育差距,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落实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高“病有所医”实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模式,扩建新建一批医疗卫生设施,确保城市居民在15分钟、农村地区居民在30分钟步行范围内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提升“劳有所得”价值,聚焦重点群体开展技能培训,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聚焦企业人才需求,深入推动高技能人才实训,年均培养技能人才1.2万人次以上。落实智慧民生工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救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深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及时妥善处理劳动纠纷,切实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完善“老有所养”格局,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业,探索大型公办机构医养融合新模式,实现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站点等服务设施覆盖城乡社区。
  3 增强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树立鲜活的黄埔文化形象。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奋勇争先、奋发有为”的排头兵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
  实施文化形象培育工程,推动城市记忆和创新创业精神具象化、符号化,擦亮“科城锦绣”等品牌,建设一系列体现黄埔“改革开放先锋”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实施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全面推动南海神庙、黄埔军校、玉岩书院、华峰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高标准建设广州海事博物馆、南海神庙文化旅游产业区,提升黄埔在“海丝起点”世界城市群中的影响力。利用长洲岛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引进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提升波罗诞、香雪文化、金雁文化、黄埔之悦等活动品质,打造文化体育精品。
  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程,改进商业文化体育设施运营模式,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文化产业,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动文化与金融、科技、旅游融合发展。
  4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推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建立多元治理、多元参与、多元服务的社区治理格局,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精准到位的幸福网格体系,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架构,组建专职网格员队伍,健全网格化信息系统和黄埔“大数据库”,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融入网格。健全智慧便捷的社区服务体系,在所有村居建成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加强来穗人员和外国人服务管理,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向来穗人员覆盖。健全有序高效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深化村社集体资产产权交易、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产品供给等制度改革,探索民主商议等村居自治新模式,把社会治理落实到基层,延伸到社会末梢。健全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体系,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力度,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5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落实维护稳定第一责任,以人民群众平安需求为导向,提高“平安细胞”创建覆盖率,系统推进平安黄埔建设。创新立体化、精细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高效率运作综治信访维稳三级工作机制,打造功能齐备的社会治理工作平台。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扎实推进诉前联调示范区建设。完善畅通有序的群众诉求表达和沟通协商机制,推动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确保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处置重大信访维稳问题综合协调机制。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要求,强化对石油天然气地下管网、危险化学品、船舶修造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075076号
版权所有 ©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