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内外源经济“双驱动”
来源:创业导报 发布时间:2015-7-23
近年来,广州开发区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实施大孵化器战略,促进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外源经济与内源经济“双驱动”,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我区已建成40家孵化器,包括5家国家级孵化器、5家市级孵化器、30家区级孵化器,总孵化面积达339.7万平方米,成为华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孵化器集群。
坚持“四化”发展模式 完善大孵化器体系
投资主体多元化。开发区先后出台《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 《加快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新建一批、功能转换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的发展思路,鼓励国有、民营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孵化器建设。其中,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孵化器26家,占全区孵化器总量 65%;国有资本投资建设孵化器9家,占22.5%;外资建设孵化器3家,占7.5%;中外合资共建孵化器2家,占5%。
孵化体系链条化。按照企业成长路线图,以孵化器为核心,打造创客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一体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其中,创客空间(苗圃)阶段,建设零壹众创平台、瞪羚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孵化和加速阶段,重点建设广东软件园等5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加速器;产业化阶段,规划建设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检验检测等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开发区孵化器累计引进企业2713家,注册资本299.8亿元,筛选培育瞪羚企业124家。
孵化服务专业化。针对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分阶段为孵化器内企业提供科技研发、创业辅导等专业化服务。目前,开发区建立开放实验室15家和仪器设备资源库4400多项,搭建电子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领域的公共技术平台,引进北京大学华南创新研究院、粤港澳产业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510多家,设立基因检测、信息服务等九大产业创新联盟。
资源链接国际化。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国际生物岛三大科技创新核心载体,与东盟、欧盟等地区国家联合共建孵化平台,集聚科技、人才等国际高端资源。
探索三条路径 拓展产业孵化空间
一是内生孵化。通过母公司内部人员的技术创新,不断诞生出新的创业项目,再由母公司出资成立子公司进行项目开发运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产业链条。如广州视源电子通过该路径成功孵化子公司12家,销售额达50亿元。
二是外延孵化。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孵化新的项目,延伸做强产业链,提升自身竞争力。如达安基因通过发掘生物医药产业上下游产业新项目,孵化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90家,形成新的生物产业集群。
三是协同孵化。利用企业自身实验室、专业技术、销售经验等优势,把技术与市场充分结合,实现企业自身和孵化企业的快速发展。如冠昊生物从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孵化毕业后,建立冠昊生物产业园和生命健康科技园,作为科技项目进驻的产业化载体,吸引23家企业入驻。
创新三个工作机制 优化孵化器发展环境
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积极开展国家级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建设知识产权服务聚集区,成立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仲裁院等一批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协中心、广东中策知识产权研究院、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一批服务平台。设立知识产权资助专项资金,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项政策,对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产生的调查和诉讼费用给予补贴,为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担保和贴息。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百千万人才金字塔”,形成从领军人才到骨干人才和技能人才相配套的人才队伍。率先出台吸引科技领军人才政策,累计认定区科技领军人才62人。建设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引进中央“千人计划”人才50名、两院院士29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名,聚集省创新科研团队11个。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在海外设立人才工作站,建设国际人才城,吸引3000余名留学人员在区内创办700多家企业,并获批成为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机制。推动金融与科技、产业的对接互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设立10亿元的引导基金、3亿元的担保基金和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聚集风险资本100亿元。依托广州科学城打造华南区域性OTC市场,相继建成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广州股权投资基地和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开通企业上市 “绿色通道”,促进区内31家企业成功上市,22家企业挂牌“新三板”。成立“广州高新区天使投资联盟”,建立天使投资、产业基金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对接机制。(科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