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齐聚广州开发区,孵化器在园企业1731家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5-05-28
引进跨国企业就好像移植大树,而培育创新企业就如同培育树苗。移植一棵大树容易,培育一棵树苗则至少需要十年之功。
“如果没有前十年对科技企业、民营企业的大力扶持,近几年我们的工业不可能保持这么好的增长,回想起来,既庆幸又高兴。”广州开发区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广州开发区用20年时间建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孵化器集群,全区科技总孵化面积已达339万平方米,孵化器在园企业总数1731家,高科技企业总数占广州市1/4。在科技部对全国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情况的综合排名中,广州高新区居第二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
●南方日报记者 曾妮
当“移植大树”不再“灵验”
2014年以来,“外企撤出中国”的传闻一直挑动着经济转型时期一部分人的敏感神经。
从商务部门的统计情况看,广州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外企撤出潮”,相反,广州外商投资额近年来一直增长。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广州的经济版图中,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贡献正在超越外资企业。广州开发区工业产值占全市1/3,从2013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开始控制生产规模,而在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科技行业,发展则十分迅猛。
引进跨国企业就好像移植大树,而培育创新企业就如同培育树苗。移植一棵大树容易,培育一棵树苗则至少需要十年之功。
2004年前后,一批海归创业者回国创业。受广州留交会的影响,他们不少人把创业主场设在广州,尤其是广州科学城。
张必良,曾任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系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因研究。2004年,张必良舍弃了美国知名大学教授的安逸生活归国创业,他当时看准了国内生物技术市场的空白,并且坚信将国外高校的基础性技术转化为临床产品,在国内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冠昊生物是国内再生医学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当年创业可谓“举步维艰”。2006年春节,冠昊生物创始人朱卫平向朋友的朋友借了20万元给员工发年终奖。就在同一年,广州开发区科技局相关领导“三顾茅庐”,说动朱卫平把企业搬到广州开发区,入驻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
耶鲁大学“海归”博士许嘉森博士也是2006年来到广州科学城的,后来成功创办了新三板挂牌企业益善生物。当初企业初创时,广州开发区在孵化器给许嘉森免费提供100平方米办公场地,并帮助他办理全部商事登记手续。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行业孵化周期长,许多企业往往要用10年才能拿出第一个产品。最近两三年,广州开发区培育了10年的生物医药集群将集中进入成果期。
在创业10年后,今年锐博生物有两个核酸药将申请临床试验,如果实现量产,可能实现数十亿美元的年销售额;益善生物位于广州生物岛的企业研发总部正式动工,这家孵化十年的企业终于自己“成家立业”了;入驻开发区短短3年之后,2009年冠昊生物从孵化器毕业,设立冠昊生物产业园,2011年在创业板挂牌上市。
从“移植大树”转向“育苗造林”,着力于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广州科学城走过了“寂寞”的20年。
“瞪羚”的每一步都有踏板
在广州开发区,像益善生物、锐博生物和冠昊生物这样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瞪羚企业。
“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瞪羚企业”指的是对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
“瞪羚企业”起跑的第一块踏板,就是孵化器。
上世纪90年代,广州怀着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雄心壮志建设了广州高新区,后来又优化为广州科学城。科学城建设之初,建设者对高新区没什么信心,因为当时放眼望去举国都没几家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广州开发区用财政资金投资建设了第一个“孵化器”——广州科技创新基地,也就是今天的广州火炬中心(广州留创园)。出乎意料的是,8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基地一下子全被小科技企业租完了,广州市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信心大大增强。后来陆续建了广东软件园等一批孵化器。广州科学城的名头就传开了。
目前,按照企业成长路线图,广州开发区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完整的孵化链条,分别针对科技型企业四个发展时期的不同需求,分阶段给予资助和配套服务。
广州开发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一个创业的Idea萌发时,可以首先进驻“创业苗圃”。广州开发区出台了《大学生科技企业扶持办法》等政策,鼓励区孵化器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苗圃,作为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归国留学生)创业的主要孵化场地。
创业的想法成熟并公司化之后,符合条件的团队就可以进入孵化器了,在孵化器里,不仅办公场地租金优惠,而且能低价使用各种实验室、存储中心等公共资源,更重要的是,有创业导师进行辅导,还能与各种“风投大佬”建立联系。
当一个企业销售额达到1000万时,就差不多可以从孵化器里毕业了,但在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以前,建厂房园区都是不划算的,因为此时企业处于快速扩张阶段,要把投入用在增资扩产、招兵买马和渠道扩张上。为了解决这部分企业的需求,广州开发区建设了70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加速器,通过提供加速发展的软硬环境,助其迅速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目前,位于萝岗火村的广州科技企业加速器已入驻企业71家,其中50%毕业于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如广州禾信分析仪器、百奥泰生物科技等优秀企业,都是从成立之初就在广州开发区孵化毕业,如今已进入上市准备期。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其中威创科技、安凯电子、万孚生物、冠昊生物、洁特生物、瑞博奥生物、禾信科技等50多家优秀科技企业已买地建设科技园或实现规模化生产,并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广州开发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骄傲地说:“在我们区,对创新企业不仅是‘扶上马、送一程’,可以说,‘瞪羚’发力的每一步都有‘踏板’。”
广州高新区“瞪羚”数量仅次于中关村
初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费往往十分紧张,有时做一项产品检测就会消耗企业一个月的流动资金。为了帮助这些企业,广州开发区建立了一系列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截至2014年底,“广州开发区仪器设备资源库”入库仪器已达4400余项,仪器共享提高了研发资源的可及性和利用率,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提升了研发能力。
广州开发区目前已建成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市级孵化器5家,总孵化面积达339万平方米,其中2014年新增孵化面积81万平方米,新增区级孵化器数量11家,形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孵化器、加速器集群。
据了解,在3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只有广州科技创新基地、广州科学城综合研发孵化区(创意大厦和创新大厦)和科技企业加速器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其他都是民营孵化器。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已成为广州开发区孕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载体、聚集高端技术人才的人才高地和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全区孵化器累计引进企业2568家,引进注册资本累计287亿元,在园企业总数1731家,在园企业注册资本总额215亿元。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08家,占广州全市的1/4以上。
该区孵化器引进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38人,聚集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和广东省科技领军人才9个,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9人,广州开发区领军人才48人,已成为支持广州开发区创新发展的人才资源库。
如今,“瞪羚企业”群体已成为广州开发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从近三年复合增长率来看,在营业收入方面,124家瞪羚企业群体收入增速是全区的2.6倍;在纳税方面,瞪羚企业群体纳税增速是全区的5倍;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瞪羚企业群体研发投入强度是全区的近4倍;在专利产出方面,瞪羚企业群体平均专利授权数是全区的24倍。在科技部对全国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情况的综合排名中,广州高新区居第二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
■创业故事
益善生物许嘉森:
别老想着成为马云
上世纪90年代初,基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研判,广州率先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启转型之路。1991年3月,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核心区为后来有着“代表广东发展未来”美称的广州科学城。
选拔规划精兵、组织知名专家进行评审、市长听取专题汇报……新编的科学城总体规划汇聚了多方资源,前后历时一年半才由市政府批准实施。规划充分践行绿色生态理念,高新区建设范围内所有的小山体全部保留,最大程度保留自然地貌。
环境建好了,没人来怎么办?广州开发区政研室相关负责人回忆说:“当时想,政府先做个示范吧,于是投资建了第一个孵化器——广州科技创新基地,也就是今天的广州火炬中心。”
2006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的生物学者许嘉森决定回国创业,他考察了国内许多地方,最后来到广州科学城。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高效开明的政务环境,让许嘉森一下子爱上了这里,但最终决定留下,广州火炬中心的扶持和服务起了关键作用。
许嘉森说:“说实话,我们在国外一直搞研究,回国来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国内的办事流程根本不懂。当时创办益善生物,商事登记全部是委托给火炬中心去办理的,我一个部门也没跑,而且这些服务都是无偿的。”
作为科技创业孵化器,广州火炬中心对于新生的创业公司的照顾是全方位的。不仅代办商事登记,还无偿提供办公场地。不少在海外留学多年的人回国之后难以融入当地生活,火炬中心还经常组织活动帮助留学生创业人员融入广州。除此之外,当时广州火炬中心还给创业者安排创业导师。许嘉森是广州火炬中心创业导师辅导的第一人,他的导师是当时深创投的总裁。
许嘉森和他的益善生物致力于肿瘤个体化医疗。所谓“个体化医疗”,是指肿瘤患者提供样本,实验室就可以对这些样本进行全方位的靶标检测,临床专家根据检测结果就可以选择最适合该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种类和用药剂量等,不但提高治疗的有效率,还可避免药物带给患者严重毒副作用和痛苦。
进驻广州火炬中心9年,益善生物一直保持高速成长,现在已经成为国内个体化医疗产业的领军者,下属医学检验机构已经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已申报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50余项,获得授权20余项,其中国际授权4项。
2014年,益善生物在新三板挂牌;2015年,益善生物位于广州生物岛的企业研发总部和生产运营中心动工。从孵化器到自建园区,益善生物只用了9年时间,发展步伐大大快于一般生物医药企业。
在谈到创业时,许嘉森指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尚在完善当中,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在一个没有充分完善的市场中,对于创业者来说,政府的鼓励和扶持必不可少。一些海归创业者在遭遇“丛林法则”时(比如侵权和地方保护),需要政府扶持保护、主持公道,否则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作为海归创业的佼佼者,许嘉森对创业者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做事情要专注,创业初期人财物都很薄弱,如果不专注,很快就会湮灭。二是打造团队,这是一个知识高度分工的时代,写一个程序就能一鸣惊人的奇迹越来越少,二三十年前一个人打江山的故事不会再有了。三是别老想着成为马云和比尔·盖茨,要多享受创业的过程,即使创业失败回到职场,你的价值跟普通员工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不能只想着成功,要多关注自己的人生、生活和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