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广州开发区建立30年发展报告
来源:中国开发区网

  1984年12月28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奠基成立,2014年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30周年。30年来,广州开发区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以“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有效地发挥了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近日,广州开发区党政办印发了由区政研室起草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30年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本文转自中国开发区网微信号。

 

  一、发展阶段

  回顾广州开发区30年来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创建探索阶段(1984-1992年):这一阶段是起步阶段,是积累资本、积累人才、积累经验的阶段,也是艰苦奋斗、摸索前行的阶段,它为广州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广州开发区按照国家规定的“三为主、一致力”办区方针,坚持发展外向型工业的思路,积极引进外资项目,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入。在初期开发的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建成了一批标准厂房和专用厂房,行政管理大楼、海关大楼、电讯大楼、货检场、宾馆、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一批行政、公共设施基本配套完善。坚持“依法治区、立法先行”的原则,推动制定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等50余项法规条例,并逐步构建了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按照15%的税率缴纳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从“短、平、快”项目入手,引进了南洋木材厂、美特容器、中穗制衣等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这些项目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被淘汰,但在广州开发区创业起步阶段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着眼长远发展,也吸引了一批技术档次高、投资规模大的外商投资项目,特别是以宝洁、安利、箭牌为代表的外商投资项目至今还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这一阶段,广州开发区初步探索出一整套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在开发区产业发展策略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布局,特别是在许多方面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创造了法规条例、土地出让、园区服务、人才公选、外资党建等多个领域的全国第一,这些创举深刻影响着广州开发区后来的发展。

  跨越发展阶段(1993-2004年):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标志着全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呈现新一轮发展高潮。在此背景下,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开拓发展空间,先后开发了东区、永和经济区,并且成功设立了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从1998年到2002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合署办公,实行全国独一无二的“四区合署”型管理体制,全区规划面积由9.6平方公里扩大到78.92平方公里,广州开发区开始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广州开发区紧紧抓住“二次创业”的机遇,主动适应开发区政策调整、我国加入WTO、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等形势,有选择性地强化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简单加工向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形成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六大支柱行业;先后引进了高露洁、美赞臣、安美特、联众不锈钢、本田(中国)汽车等一大批跨国企业项目,促使大量外资项目涌入,为广州开发区成为省市经济发展龙头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阶段,广州开发区继续坚持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精神,率先在全国开发区进行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先后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管理理念,构建了以8大局为核心的“大部门制”管理体制,形成了“专业管理到处、综合协调到局”的机关运行机制。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强化投资服务,实行黄牌警告制,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推动招商产业化发展。培育了一批从事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人才队伍,初步实现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了对内外资项目的吸引力,促使广州开发区向集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

  优化提升阶段(2005年-至今):广州开发区在前二十年发展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按照国家关于开发区“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着力优化宜业宜居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吸引了一大批创新项目和高端人才来区落户和创业,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后劲。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依托广州开发区设立了广州市萝岗区,广州开发区和萝岗行政区本着“统一领导、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针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合署9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区域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广州开发区践行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集聚高端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与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等机构开展创新合作,注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企业,聚集的高层次人才约占全市1/4,研发机构约占全市1/3。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依托行政区进一步拓展了开发区发展空间,重点构建了广州科学城、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这三大战略性发展平台,并以“两城一岛”为核心加快创新驱动。2010年,广州开发区与新加坡合作共建中新广州知识城,致力于打造未来知识经济的新高地。这一阶段,广州开发区充分利用自身对外开放优势,引入国际优质资源,大力开展国际研发合作,构建了一批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成为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中以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中新知识产权合作示范区等国际合作区域,成功设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为抢占未来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成就

  广州开发区30年的发展,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生动缩影。目前,广州开发区经济实力较强、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改革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建区30年来,广州开发区GDP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并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上个世纪增长波动很大,而本世纪以来则稳步快速增长。1992-2011年,平均增速高达27.7%。1992年之后,经济快速增长,199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达64.47%,工业总产值增长64.12%,财政收入增长92.28%,税收收入增长72.08%。199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78.69%,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105.7%,财政收入增速达到117.73%,税收收入增速达到126.85%,均创历史最高纪录。1998年到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增速略有下降。中国加入WTO之后,广州开发区经济增速在20%左右稳步高速增长。与广州、广东、全国GDP增速相比较,除1992年、1999年外,广州开发区GDP增速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广东省以及广州市的平均增长水平。1995年,GDP增速比广州市高62.09个百分点,比广东省高63.0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67.77个百分点。2000年,广州开发区GDP增速分别比广州市、广东省、全国增速高19.71、21.11、24.18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广州开发区GDP占全市的比重也越来越重。1991年,广州开发区GDP占广州市总量的2.2%,2001年占比达到7.15%,2011年进一步达到15.07%。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广州市的比重达到29.6%。30年来,广州开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广州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成为引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30年来,广州开发区始终坚持开放引领,在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2013年底,全区共吸引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设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引进外资项目3100多个,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72个,5千万美元以上230个,1千万美元以上768个;世界500强公司在区内共投资了115个项目,LG平板显示、宝洁、安利等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跨国公司大型投资项目相继落户。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广州开发区对外贸易从零起步,发展迅速,目前全区拥有进出口企业500多家,出口市场扩大到189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五大洲。2013年,广州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达到29.5%,进出口、进口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市比重的30%、36.2%和24.5%。近年来,广州开发区加快了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针对跨国公司投资的新动向,不断探索对外合作新模式,与新加坡共同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搭建了中英、中以、中欧等国际合作平台,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

  (三)产业集聚带动作用明显,成为支撑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30年来,广州开发区坚持围绕龙头项目,促进产业链集聚,已建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0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以及平板显示等4个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金属冶炼、生物、高端化工、食品饮料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2013年,六大支柱产业集群合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62.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1.4%;利润316.1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83.35%。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路径,促进制造业从传统的下游简单加工组装,向上游核心制造工序和研发等高端产业链延伸,逐步呈现出项目簇团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格局,先进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动力。2013年,全区先进制造业实现产值360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4%。全区集聚了2200多家高科技企业,2013年,区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59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7%,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34.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8.4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51.1%。主动把握国际服务业投资加速、服务外包业务离岸化等新趋势,适应制造业的需求,大力聚集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推动开发区从出产品向出技术、出创意、出标准转变,成为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近年来,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2013年达到29.6%;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

  (四)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成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区。积极拓展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空间,打造知识城、科学城、生物岛等三大自主创新载体,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城是粤新合作的示范性项目,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科教服务产业,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生命与健康等产业,累计投资超过195亿元,累计引进项目96个,将建成代表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经济高地。科学城作为广州高新区的核心园区,到2013年已累计投资1082亿元,现有科技企业2200多家,建成了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2013年营业总收入达2779亿元,已成为珠三角重要的科技研发、产业化基地。生物岛是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已累计投资66.7亿元,建成了23万平方米的科技产业单元,已有广药集团研究院等43个高端项目入驻。积极实施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和“瞪羚”企业培育计划,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培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08家,2013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9%,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259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获评为国家首批创新型科技园区。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区内集聚了研发机构502家,其中,三星等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了研发中心,英国天祥、瑞士通标等20多家国际检测认证机构入驻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创造、运用与保护知识产权,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13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4988件和3150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载体建设,成立专门机构为企业提供孵化服务,打造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专业创新载体。各类孵化器面积达33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2198家,建成华南地区最密集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集群。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之间创新资源共享。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8所技术创新研究院,与7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项目合作机制,与32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了电子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领域的公共技术平台,建立了12家开放实验室,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0个,建立4000多项仪器设备资源库和9个技术创新联盟。

  (五)投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立了国际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坚持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不断改善机关的行政运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初步探索了投资、贸易便利化做法。以执行力建设为核心,积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导入国际化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2008版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涉及68个单位、1779个岗位的695项政务工作规范,优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全市率先推行“无费区”试点,取消了大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大降低了企业运作成本。大力推行模块化管理,在全区88个单位建立1817项工作模块。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合理压缩对外办事承诺时限。2013年,全区行政审批、备案事项总精简率超过50%,现有146个行政许可项目的新承诺办理时限,比法定办理时限缩短968天,平均压缩6.63天。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现已入驻31个审批部门,开设95个服务窗口,对外受理531项行政审批备案事项;行政许可事项进驻率94.2%;平均办理时限不到10个工作日,其中195项的承诺办结时限低于法定时限。全面推进“网上服务大厅”的建设,实现让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可网上办理的目标,目前已实现534项事项可网上办理。

  (六)体制创新成效明显,成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自开发区建区之初,广州开发区就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先后3次对管委会机关进行大的改革,并在全国率先推行“四区合一”管理模式,逐步构建起高效精简的行政管理架构。坚持以经济功能区带动行政区发展,在全国第一个建立起“五区合一”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了职能关系,提高了行政管理服务效率,优化了投资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实现审批管理“零收费”。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土地开发和招商引资模式,在全国开发区率先推行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开展市场化、专业化招商。积极推进项目用地“后评估”与动态监察,严格依法处置低效用地,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升,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推行了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投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部门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优化了管理流程,完善了从项目立项到结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管,降低了政府运作和工程建设的成本。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通过国企兼并重组,区属国有企业从21个缩减为5个。着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率先创新异地务工人员服务模式,在全国叫响了“金雁文化”品牌,荣获“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服务示范地区”,并被列为全国首批“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地区”。加大劳资纠纷调处力度,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成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学习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建成了7个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18个社区家庭服务中心、10个企业家庭服务中心,为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提供12大类110项服务,每年服务人次达到20万。

  (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人才集聚推动区域发展转型升级,先后出台了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方案为统领的“2+7”人才政策,涵盖了留学人才、领军人才、中央“千人计划”人才、骨干人才和紧缺人才、博士后研究人员、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百人科技领军人才”、“千人科技骨干人才”和“万人技能人才”计划,形成从领军人才到骨干人才和技能人才相配套的、各层次人才合理搭配的人才队伍。推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建设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为在区内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项目启动资金,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租房、交通、入户、学术交流等12项补贴扶持,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机制,营造有利于国际国内高端人才生活居住、创新创业的环境。全区有27名“两院”院士、45名中央“千人计划”人才、2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区内创新创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9个,入选“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专家4名,省创新科研团队11个,成为广州市创新创业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首创并承办国家级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在海外设立人才工作站,吸引2000余名海外留学人员在区内创办企业700多家,成为广州市留学人员最为密集的区域,获中组部批准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培育吸引技能人才,对技能人才给予引进、培训和晋升奖励,在全区41.07万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的占45.4%,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2万元/人。

  (八)宜业宜居环境不断优化,初步建成了国际化生态型新城区。始终坚持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构建了“山、水、田、林、城”和谐共融的健康生态系统,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接近50%,绿化覆盖率超过40%,人均园林绿地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0平方米,获得广东省“林业生态区”称号,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了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广州国际网球中心、广州国际羽毛球培训中心三大世界级体育场馆,成功承办了亚运篮球赛事。建成了香雪国际公寓、中山大学岭南医院、高德汇商业中心等一批商住文卫设施,引进了总投资180亿元的四大城市综合体项目。地铁21号线、6号线、知识城线建设全面推进,立体路网建设基本成型。积极推进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基本形成了完善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大力实施公园化战略,打造了以香雪公园、科城锦绣、市民广场为中心的3大公园群,以云端绿道、环湖绿道等为纽带,把天鹿湖打造成为美丽森林公园。绿道建设获得市绿道网建设金奖,“科城锦绣”入选“羊城新八景”,全力推进的华峰山文化旅游区、油麻山风景区将成为广州生态文化旅游新亮点,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九)社会建设步伐加快,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广州开发区一直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特别是成立萝岗区后,投入民生和社会事业的财政资金以年均约15%的速度增长,从2006年到2013年区财政用于民生及社会事业支出累计约900亿元。每年以十件民生实事为抓手,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成功创建教育强区,高考各项测量指标连续6年保持全市前列,高考总上线率从2006年的48.58%上升至2014年的99.4%,新建和扩建了一批教育项目,确保居民和外来务工的适龄儿童都能就近入学。全区群众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竞技体育事业从零起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引入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分院,新建和扩建一批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区内对口帮扶工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4.7万元和2.3万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600元。年均举办约50场各类招聘会,每年培训人员1万余人,新增就业人数约万人。打造了以香雪、金雁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节,新建了一批图书馆和文化馆,积极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形成了区、街镇、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区社会福利院、残疾人康复站、社区日间托老中心等公益设施,普晖、禾丰等8个社区被市评为“幸福社区”。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全区登记在册社会组织172家,另有备案社区社会组织41家,拥有义工人员2万余人。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把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火灾消防等安全工作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群众满意度和公众安全感不断增强。设立了街镇综治维稳服务中心,积极实施网格化管理,大力推进“平安社区”“平安细胞”建设,成为全省首个全部街镇被评为“国家安全社区”的区域,夏港、萝岗、永和三个街道被评为“国际安全社区”。

  (十)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广州开发区坚持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转作风促增长”活动,集中整治了“四风”和“庸懒散奢”问题,有效改进了工作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健全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紧跟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针,改进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党中央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放在首位,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与时俱进,夯实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区现有基层党(工)委19个,基层党组织959个,党员达到18655人。培育了“金雁工程”“红色方阵”、“党情日记”等党建品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了342个党组织,得到中组部充分肯定。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不断优化选人用人机制,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全面推进廉洁萝岗建设,出台了《廉洁萝岗建设行动计划》,建立了廉政风险智能防控系统,实现对全区重要风险点的动态监控,突出对查违拆违、招投标、农村集体、工程建设等领域的问题治理,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纪案件,促进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广州开发区30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印证了邓小平同志当初的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然而,发展总是充满曲折与挑战,开发区的历史使命并没有结束,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造新的辉煌。

 

三、基本经验与体会

  建区30年来,广州开发区得到了国家、广东省、广州市以及周边兄弟区的大力支持,开发区自身能够坚持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积累了不少发展经验和宝贵精神财富。

  (一)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争当改革创新试验田。30年来,广州开发区建设者坚定必胜的信心,以敢为先下先的勇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趟出了一条科学有效的改革发展路子。建区之初,面对既无经验可循,又无发展基础的窘况,开发区初创者“摸着石头过河”,提出了“整体规划、分片开发、滚动发展”、“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先经济开发后技术开发”等发展战略,为后期的发展积聚了能量,奠定了基础。30年发展历程中,广州开发区创造了许多先行先试和大胆探索的经验做法,比如在全国第一个制定了特殊功能区地方性法规,提出了“依法治区、立法先行”的法治战略,拍卖了全国开发区第一块工业用地,优化了投资创业环境,开创了历史先河;率先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 “四区合署”管理体制,整合了优势资源,减少了摩擦和内耗,提升了发展质量和效益;开展了招商体制改革创新,将政府主导型招商模式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有力推动了招商市场化进程;积极开辟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战略发展平台,搭建中欧、中英、中新、中以等国际合作平台,打造中新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事中事后监管标准体系建设改革试点等等,为开发区的科学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践证明,要把大有希望的开发区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与时俱进、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勇于争当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二)坚持优化环境,提升服务,打造国际一流园区。建区以来,为适应国内外投资者的需要,广州开发区在抓硬件建设同时,始终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致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一流园区。广州开发区从转变管理服务观念入手,提出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处处都是区域形象”、“一个部门管理、一支笔审批、一条龙服务”、“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为了投资者、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等理念,使广大投资者和全区人民感受到开发区的务实作风;率先在全市推行服务承诺制,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时限对外公开,接受广大投资者和企业的监督;率先在行政管理中导入ISO9001标准,推动了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按照项目投资程序和发展规律,锐意创新,着力构建了包括招商服务、企业筹建服务和生产经营服务等在内的全方位体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障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践证明,没有好的投资环境,就引不来“金凤凰”,广州开发区从一无所有发展到相对成熟的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园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30年来,广州开发区坚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着力推动外向型经济优势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优势拓展。突出创新政策的引导作用,制定实施创新政策体系,坚持“育苗”与“造林”并举,推动科技企业加快成长、集群发展。突出创新人才的核心作用,坚持把吸纳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金字塔计划”,率先在全省实行领军人才计划,面向海内外内招揽人才,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应,吸引了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端人才。经过30年的发展,广州开发区已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成为广东创新创业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实践证明,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握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发挥创新人才的集聚效应,大力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发展集聚化,开发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坚持扩大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增创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30年来,广州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赋予的优惠政策,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率先构建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不断提升开发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牢牢把握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拓展与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合作的新空间,着力引进其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推动投资链条向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深入开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积极引进打造人才集聚的“教育枢纽”。着力链接和引进全球高端资源,完善产业配套,打造产业集群,提高对国外高端项目、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的吸引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竞争,增创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开发区的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新内涵,才能形成强大的生命力。

  (五)坚持绿色增长,集约发展,创建生态和谐开发区。广州开发区开发区30年的建设发展,不是粗放式、低水平的重复,而是在扩大发展规模、加快发展速度的前提下,促进外延开发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集约化发展。特别是随着园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开发区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园区规划、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等多种方式,统筹推进区域绿色增长、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建设工作。历代开发区建设者始终坚信管理决定水平,细节决定成败,视管理为生产力,向管理要效益。实践证明,始终坚持绿色增长、集约发展,是确保开发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坚持艰苦创业,勇于担当,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广州开发区3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生动的艰苦奋斗史。30年来,广州开发区人把创业作为自己最大的使命,以开拓者、排头兵为己任,甘当垦荒牛。一批批开发区创业者发扬平房里办“洋务”、“笼子”里搞开发的创业精神,怀着把经济尽快搞上去以及追赶世界高科技潮流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了朝气蓬勃、忘我工作和奋发向上的氛围。广州开发区人始终保持着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着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勇于奉献的实干作风。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才有开发区3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变,才有开发区30年辉煌的发展成就,才能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开发区要实现第三次创业,要实现新的发展辉煌,必须继续发扬30年来凝成的开发区精神,继续勇当开拓者和排头兵。


四、未来发展展望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走过30年光辉历程,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在2014年9月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汪洋副总理指出,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具体要实现四个转变: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在新时期、新常态、新起点上,广州开发区要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上充当“探路者”,在培育吸引外资的新优势上充当“顶梁柱”,在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上充当“生力军”;在应对资源环境的新挑战上充当“好模范”,切实成为广州创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自主创新的示范地、深化改革的试验田。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筑创新驱动先行优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构建广州东部创新地理新空间。以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为重大创新平台,加速西区、东区、永和经济区等早期开发区域转型升级,整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功能,加快各个功能片区之间的创新互动与联动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创新投入模式。发挥财政投入对全社会创新投入的带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完善适应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积极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全球创新资源的集成能力。创新国际合作模式,鼓励跨国公司来区设立技术研发机构,促进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整合优化各类孵化载体,加快官、产、学、研之间的创新联动,推动省部院区高端合作项目建设。以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开放创新优势,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挥好现有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做大做强金发科技、冠昊生物、香雪制药等一批新兴领域的领军企业,加速培育益善生物、禾信仪器等一批快速成长型高科技企业。发挥好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综合性融资平台作用,加快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建设,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构筑创新产业集群先行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以价值链为目标,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为方向,以基地和项目建设为载体,实施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配套、产业融合等工程,着力推进制造业向技术先导、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实体经济实力。立足制造业发展基础,把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客观需求,提升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食品饮料、新材料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研发经济、科技创新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以“两城一岛”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推动,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三)深化国际国内合作,构筑对外开放先行优势。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加强与新加坡深层次交流合作;建立中欧、中以合作的长效机制和项目对接机制,引进资金、技术、智力和管理经验;抓住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历史机遇,发挥知识城在广东与东盟合作中的战略枢纽作用。发挥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和示范作用,建立产业导向明确的招商模式,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力争在一些行业和领域赢得先机;鼓励跨国公司在开发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东盟市场和资源开展投资贸易、资源开发、工程承包等深度合作,与全球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知名智库、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联系的网络,提升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拓展海外市场能力。加强与邻近城区乃至省内外其他城市的合作,围绕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统筹考虑区内转型升级与区外拓展、工业发展与服务贸易,寻求广阔的区外合作发展空间。

  (四)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构筑深化改革先行优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构建便利化的投资贸易环境为重点,打造更加符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的营商环境。着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标准体系建设”省级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先批后审、信用管理、清单管理”等方式,制定事中事后监管标准体系,加快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督机制;争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国家级改革试点,让投资者、创业者真正感受到营商环境的优化。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在行政审批、商事登记、外事准入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努力实现先行先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推进社区网格化市级改革试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园、广东省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知识产权转化促进中心等知识产权服务重点项目。立足于全国首家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区、首批中以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等国际合作平台,着力争取先行先试政策资源。牢牢抓住广东建立自贸园区的机遇,深化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改革,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平台积极争取金融创新等政策。

  (五)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构筑人才引领先行优势。坚持把吸纳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围绕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人才激励政策,在项目资助、风险投资、孵化场地、创业辅导、上市支持等方面提供周到服务。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引进和培育100名领军人才、1000名骨干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10000名高技能人才,打造支撑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金字塔”。建设一批面向企业的院士工作站,出台政策鼓励院士及其团队在我区创办产业化项目。鼓励现有院士和“千人计划”人才、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从孵化培训、创业投资、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扶持;发挥已落户“海归”的人脉资源优势,链接全球人才资源,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来区创新创业。发挥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功能作用,着力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六)促进产城人高端融合,构筑生态发展先行优势。按照“板块拼接、轴线串联、建城营核、优化拓展、统筹城乡、强化内联”的总体思路,以优化区内土地、产业、城市总体规划为契机,形成功能明晰、整体协调的空间布局。按照国家中心城市要求,以高度人性化方式建设宜居、宜业环境,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整体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纳力和辐射力,建设国际化生态型新城区。充分利用区内山水生态资源,大力推进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建设连接区内各组团的绿道网络,将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贯通成网,形成覆盖全区绿道公园网络,打造集休闲、生活、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慢行休闲系统。加快功能开发和公共配套,优化商业网点服务配套,大力构建商业中心,打造东部商圈,提高全区商贸服务能力;整合社会公共事业的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建设智慧家居、数字社区与和谐社区,为市民提供更为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和更加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加强环境治理能力,进一步抓好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多种能源的混合供应与循环利用。

  (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构筑区域治理先行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法治提效能,构建“四个文明”一体化模式,建成具有开发区治理特色的典范之区。以全体开发区人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加快推动外来工本地化、农民工市民化,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提高教育、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制度,积极培育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区人民的公民素质和文明法治程度。继续倡导“开拓、求实、廉洁、效率、文明”的十字区风,广泛宣传“开放求实、不断超越、诚信服务、团结拼搏”的开发区人精神,以全球视野和务实作风,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实现广州开发区发展的新辉煌。

  (八)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构筑发展保障先行优势。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书记、广大党员干部做遵守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表率,着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制度治党、依法治党,研究完善民主集中制、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完善基层民主科学决策、矛盾调解化解、党风政风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制度。结合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对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情况进行检查,推动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巩固和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党组织书记,做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表率。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构建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村(居)委会和外来人口代表等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大力实施“基层组织人才工程”,加强后备干部培养,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全文完)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075076号
版权所有 ©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 管理后台